張貼日期:2025/08/24
李家同、呂嘉維
全世界能自行研發與製造電子顯微鏡的國家屈指可數,而台灣正逐步成為其中的一員。本文將深入介紹台灣在電子束顯微鏡領域的重要進展與技術突破。
電子顯微鏡的原理
首先,我們要搞清楚電子顯微鏡的原理。請看圖一。電子束顯微鏡的核心,是由電子槍釋放出極細的電子束。電子束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電子而非光線來成像的高解析度觀測工具。它揭示了肉眼與光學顯微鏡無法窺見的奈米世界,是奈米技術、生醫研究、半導體檢測等尖端領域的關鍵儀器。圖一展示了其基本構造與運作原理。
圖一
成像流程:
電子源(電子槍)產生加速電子。
經過電磁透鏡聚焦成極細電子束。
電子束掃描樣品表面(SEM)或穿透樣品(TEM)。
與樣品互動產生二次電子、背散射電子、透射電子、X光等訊號。
偵測器將訊號轉為圖像,反映樣品的形貌、成分與結構。
電子顯微鏡主要靠電子源所放出來的電子束,台灣這家公司的電子束直徑是10奈米。要產生如此細的電子束,可以想見要製造兩組方向對立的力,如圖二所示。
圖二
圖二所顯示的力是Lorentz force,Lorentz force是由電磁場和電流產生的,電磁場和電流要垂直,所產生的Lorentz force也和電流以及磁場垂直,如圖三所示。
圖三
電子束撞擊被檢測物體表面以後,會產生稱為 二次電子(secondary electrons) 的粒子。二次電子的強度由被檢測物體上的高低決定,也就是說,二次電子可以反映被檢測物體的形狀。這些二次電子接著被引導至 光電倍增器(photomultiplier),這是一個能將物理訊號轉換成數位影像的關鍵元件,所以我們可以在顯示器上看到物體的形狀。這樣的轉換過程,讓每個掃描點的電子數量對應為影像亮度。電子量越多,該點影像越亮;反之則暗,最終形成一張高對比度的灰階影像。
光電倍增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設備,它是一個「從物理信號 → 電子信號 → 數位影像」的過程:
1. 內部有不同偵測器來接收這些電子。
最常見的是 Everhart-Thornley 偵測器,它接收二次電子,內部通常有:
· 一個金屬網格(引導電子進入)
· 一個閃爍體(scintillator,讓電子撞擊後發出光)
· 一個光電倍增管(把光轉成電訊號並放大)
2. 把「電子數量」變成「亮度訊號」
· 掃描每一點時,收到的電子量多 → 訊號強 → 那個點的影像比較亮。
· 電子量少 → 訊號弱 → 那個點比較暗。
這樣就能一點一點地建出一張灰階圖像。
3. 訊號送進電腦 → 顯示影像
· 每一個像素對應樣品表面的一個掃描點。
· 系統會同步記錄「掃描到哪裡」和「收到多少訊號」,然後在螢幕上畫出影像。
整張圖像的解析度(例如 1024 x 768)就是掃描的點數組成的。解析度的關鍵:Δx 越小越精細。
電子顯微鏡的優勢在於其高解析度,請看圖四:
圖四
精密運動:馬達、光學尺與控制系統
假設有兩條線A和B,我們要仔細地看A和B之間的情形,當然我們要掃描。如果兩次掃描間的距離是Δx,Δx越小,我們看得越清楚。也就是說,解析度會比較高。
電子顯微鏡的Δx是奈米級的,台灣的這家公司Δx可以小到50奈米。最新型的光學顯微鏡,Δx是200奈米。因此,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會比較高。
雖然我們說,在一般情況之下電子顯微鏡的Δx是50奈米,但有時候為了力求非常精密,Δx可以小到5奈米。也就是說,這個電子顯微鏡的馬達可以只移動5奈米。這是相當不容易的。
這家公司的電子顯微鏡使用的樣品載台是使用線性馬達,馬達是國產的。要使馬達如此精密,必須裝上非常精密的光學尺。光學尺當然是從外國引進的,但是控制馬達的控制器該公司自己製作的。
要是馬達只移動5奈米,控制的訊號是相當有學問的,我們要使馬達在極短時間內加速、等速和減速。馬達控制是用軟體的,所以這家公司也有相當多軟體工程師懂得如何很精確地控制馬達。
要將馬達、光學尺和控制器結合起來,需要非常精密的組裝技術。這個技術也是工程師們經年累月所發展出來的。
不同於晶片製造機台裡面的電子束顯微鏡,這家公司做的電子顯微鏡可觀測各種立體形狀的待測物。因為形狀不像晶圓的扁平狀,機台承載待測物的機構需要特別設計,譬如需要測定一個圓柱體的側邊微小孔洞時,這家公司就需要特別設計一個讓圓柱體平躺且可旋轉的載盤,讓待測的位置可以順利移動到電子束下方。而在用顯微鏡觀測之前,必須要先對待測物做Alignment,方法是用一個光學相機拍攝整體影像後,再利用軟體的分析,自動的判斷出要觀測的位置是在多少座標,之後才能精準地把觀測點移動到電子束下方,而觀測精度大約是10nm,因此載盤的移動也是要很精確的。
電子束顯微鏡是一項系統整合的藝術品
技術門檻:融合物理、機電與軟體的系統整合極限
1. 超高真空與電子源穩定性
電子在空氣中極易散射,整個成像區必須維持高真空環境(10⁻⁵~10⁻⁷ torr)。
電子源需長時間穩定發射,常用場發射(FEG)或熱陰極技術。
2. 電磁透鏡控制精度
必須在微小尺度中精準聚焦電子束,透鏡控制電流需具高穩定性與低雜訊。
電磁偏轉需快速響應,以達成高解析掃描。
3. 奈米級掃描定位技術
採用線性馬達 + 光學尺 + 演算法控制器,使掃描範圍誤差低於10奈米。
機構須具熱穩定性與低震動特性。
4. 訊號轉換與數位影像處理
多訊號來源(如二次電子與背散射電子)需經多層放大與數位濾波。
掃描同步技術與即時影像渲染需靠高速FPGA處理。
5. 系統整合與人機介面
軟硬體需高度整合,具備自動對焦、自動對比、自動導航功能。
使用者介面需簡潔直觀,支援自動拍攝、AI分析、客戶端工廠連線等功能。
大家應該知道,電子束顯微鏡是精密工業的產品,這顯示我國已經有製作電子顯微鏡的能力。全世界只有九個國家可以製作電子顯微鏡,因其涉及真空、電子光學、奈米級馬達控制、材料學、軟硬體整合等多領域高端技術。台灣雖然不是傳統電鏡大國,但已成功發展出自主品牌,尤其在先進封裝檢測、非晶圓樣品觀測、桌上型電鏡、國產化線性馬達控制等方面具備競爭優勢。我們應該感謝工程師們有豐富的學識,也有埋頭苦幹的精神。我們實在應該替他們叫好。
希望同學們知道,要製作出一個相當精密的設備是要有學問的,如果這家公司的工程師都不懂電磁學,電子束顯微鏡是絕對做不出來的。如果這家公司的工程師不知道如何控制馬達,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。
還有一點,大家不要以為電子束顯微鏡公司內只有電機工程師,其實他們是需要相當多軟體工程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