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產業資訊】隱藏供應鏈站出來 
胡竹生:台灣可拚電動車軟硬通吃

張貼日期:2021/07/28

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主委胡竹生16日出席風傳媒舉辦「電動車2025」線上論壇。(顏麟宇攝)


《風傳媒》線上論壇「電動車2025 黃金交叉|全面解密」7/16,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主委胡竹生受邀擔任講者,從創新科技與能源技術導入的觀點,暢談未來汽車的可能面貌,當場提出電動車時代的三大驅動力量,以及未來汽車的四大趨勢,更點出台灣產業的機會所在。

胡竹生指出,電動車時代快速到來的背後,其實存在三大驅動力量,分別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減碳壓力、日趨嚴格的全球碳排法規陸續上路,以及政府出面制定時間表,帶動車廠跟進國家政策。

針對坊間電動車並不環保的評論,他也當場給出看法,「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,很大一部分來自車輛,有人問說,就算換成電動車,可是發電來自電廠,那不是一樣排碳嗎?問題是,車輛那麼多,比起電廠的集中式控制,要去控制每一台的碳排放太難了,相較之下,電動車還是比較好。」


電動車商機軟硬通吃

「電動車銷售很快就會超越燃油車,它的市場規模份額是非常非常大的。」胡竹生表示,未來汽車有四大趨勢,電力驅動、車聯網、自動化、共享機制,其中,共享的概念較常被人忽略。

「以共享來說,舉個例,過去我們上班,車子在停車場一停就是八小時,如果從產業的觀點來看,買一台像這樣稼動率不到10%的設備,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,要如何解決,共享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,這對未來車界可能產生巨大影響。」他補充。

至於台灣未來的機會,胡竹生認為,由於車輛電氣化的腳步加快,過去燃油車不容易發揮的模組化、集成化、共用化概念,以後將慢慢受到重視;此外,車輛相關的輕量化設計也會是重中之重。

「未來電動車的服務一定會透過雲端完成,它的聯網化、雲端化也很重要。更重要的是,目前我們在看電動車,會認為它以後的價值當中,有超過50%是軟體,這表示,電動車會變成像手機一樣的載具,要怎麼把握商機會是很大的學問。」他說。

胡竹生認為,軟體之所以受到重視,甚至與銷售模式改變有關,「現在車廠平均兩、三年換一個型號,未來可能每半年、甚至三個月就換一個新型號,但不是靠更新硬體來實現,而是軟體──當硬體被設計好之後,後續透過軟體慢慢開放功能,馬上就能達到改朝換代的效果。」

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(右起)、經濟部長王美花、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主委胡竹生16日出席風傳媒舉辦「電動車2025」線上論壇。(顏麟宇攝)


台灣隱藏供應鏈亮相

值得一提的是,在電動車一役上,胡竹生認為其實台灣具備相當競爭力,「在電力系統、機械傳動上,其實台灣很多廠商長期都是汽車供應鏈的一環,只是因為汽車研發的週期都很長,車廠不希望供應商對外透露自己的計畫,所以過去的供應鏈都比較保守、封閉;這些廠商的能量,剛好能在這次電動車的趨勢裡面發揮出來。」

「台灣廠商不妨在馬達、充電等方面,去進行多合一機電整合,首先是有效降低成本與系統體積,提高空間利用率,其次是簡化車輛系統匹配工程與控制系統,這些都是趨勢。」他補充。

此外,台灣強項半導體也在悄悄革命,胡竹生透露:「高效能電力電子與馬達驅動器裡面,最重要的是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,它和傳統矽為主的半導體相比,電阻降了一百倍,效率大幅增加,這是很可怕的數字,它可以做出非常小的動力馬達驅控器,東西越小,車內空間就越大。」

「有件事比較少人談,是戰略問題,我們的高效率馬達,目前都仰賴高能磁鐵,裡面的稀土大多來自中國大陸,相關稀土在過去一年內漲了200%,這也是很敏感的問題。所以,我們正努力開發不用稀土的高效馬達製作技術,現在連美國的戰略,也提出要設法擺脫稀土依賴。」他強調。

最後,針對電動車的電力隱憂,胡竹生分析,全球電動車尖峰用電需求平均占總電力的4%到10%,台灣即使全部車輛更新為電動車,也落在5%左右,「區域電網或許不夠平均,還需要進一步解決,但整體看來,台灣發電要支持電動車,我不覺得是很大問題。」